多哥

宋伟领土情结与德意志帝国的兴衰


白癜风诚信单位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bdfby/yqyy/
摘要:因此,假如说德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,或者没有同时与英、法、俄为敌的话,那么德国的崛起并超过英国是迟早的事。对于德国来说,他真正的对手是美国,因为从长远来看,德国发展到极致也不太可能超越美国。而英国虽然拥有海军霸权,但是与法、俄有着很多的殖民地冲突,现有的体系对于英国来说,国家资源已经是捉襟见肘。年,德国完成统一,这是改变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大事。在德国统一以前,普鲁士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。在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过程中,英国和沙俄等国家一开始都是看好戏的姿态。但是,等到法国被击败后,一些英国政治家就已经开始叫嚣要干涉了。原因很简单,一直以来,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,是英国的基本政策。德国的统一,意味着欧洲大陆的均势面临着实质性的威胁。统一完成之后,德国工业革命进展迅速,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。只要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,时间是站在德国这一边的。当时的德国宰相俾斯麦,深知德国统一后所面临的不利地缘政治环境。德国的西北面是拥有强大优势的英国,基本上锁住了德国海军迈向大洋的通道;西面是法国,由于德国皇帝在凡尔赛宫加冕,法国对德国的仇恨无法消解;德国的东面是沙俄,这是一个国民生产总值与英国相当、人口与土地规模巨大的庞然大物。只要英国或者沙俄与法国建立同盟关系,那么德国马上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战略境地。所以,按照俾斯麦自己的说法,他经常是为此睡不着觉。对于俾斯麦来说,他首先考虑的是德国的安全,而不是对外扩张或者世界领导地位。为了缓解其他大国的疑虑,俾斯麦反复表示,德国对现状非常满意,可以说是“心满意足”。例如,他对奥地利政府说,那些主张德国和奥地利合并的观点,并不是德国政府的目标,他是致力于德奥友好合作的。在探讨对外殖民扩张时,他绝不去挑战英国的核心利益。他曾经说过:“与索尔兹伯里勋爵的友谊比二十块泥糊的殖民地要有价值得多。”俾斯麦在给国防部长的一封信中写道:“一方面建立和维持殖民地的成本,往往超过殖民母国所获得的利益;另一方面,德国的海军也缺乏足够的力量去保护遥远的殖民地。”年,俾斯麦告诉威廉皇帝,他的政策是要坚决排除在欧洲以外去谋求领土,因为“对德国来说,有了这种财产不是意味着强大,而是一种虚弱的源泉”。总的来说,俾斯麦对于殖民的价值是看不上的。这与当时德国国内的殖民狂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积极主张殖民的人提出的理由,基本上是毫无逻辑的、煽动性的,夸张了获得这些落后领土的意义。例如,一些人说,如果没有殖民地,德国就是一个二等强国,就“没有生机”。类似这样毫无逻辑但是极具煽动性的话语,是非常危险的,因为它意味着让国家的外交政策进入不可挽回的非理性的轨道。事实上,统一之后的德国就已经是欧洲的一流强国,而这与德国是否有殖民地没有任何关系。德国国内很高的教育水平、工业革命的推进、优秀的领导人,这些才是普鲁士崛起和德国崛起的根本原因。普鲁士之所以能在战争中快速获胜,得益于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和总参谋部,得益于普遍兵役制,更得益于依靠铁路对军队进行快速机动的部署。这些都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相比之下,法国军队指挥混乱、效率极低。年,德意志的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,跃居世界第二位。在德国统一后的40年中,德国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,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非常快。年德国控制了欧洲财富的20%,法国控制了13%,俄国控制了3%,但是英国却控制了59%,这几乎是德国的3倍。年,德国的比例增加到25%,而法国和俄国分别为13%和5%,英国仍然控制着欧洲财富的50%。年后,德国真正成为货真价实的争霸国——它控制了大部分的欧洲工业力量,超过了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,而德国陆军则是世界上的第一强。因此,假如说德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,或者没有同时与英、法、俄为敌的话,那么德国的崛起并超过英国是迟早的事。对于德国来说,他真正的对手是美国,因为从长远来看,德国发展到极致也不太可能超越美国。而英国虽然拥有海军霸权,但是与法、俄有着很多的殖民地冲突,现有的体系对于英国来说,国家资源已经是捉襟见肘。主张殖民地重要性的人还提出了很多奇怪的主张,例如德国人口过多、需要把罪犯之类的低素质人口流放到这些地区去。事实上,德国人口并不多,有了殖民地以后对外的移民也非常少。可以想一想,在本国生活水平很高、俾斯麦又建立了社会福利体系的条件下,普通人谁又愿意去当时生活艰苦、疾病流行的非洲地区呢?还有一些主张殖民的人认为,德国需要殖民地来传播德国的文化、提升德国的“威望”:“德国人在数千年中有过许多发明和发现,但在很多人眼中它们却成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产物,从而使德国人的威望和文化被湮没了。”这些论点是经不起推敲的,但是却是很有蛊惑性的。别人不说,对于德国皇帝来说,肯定是内心非常认同的。主张殖民地重要性的言论中,有一种是貌似有逻辑、有合理性的,即“海外利益保护论”。的确,随着德国经济的崛起,它在海外的公民和财产利益日益增多。从年到年,德国的商船总吨位增长了%,海外进出口贸易增长了%,更重要的是德国开始部分依赖海外的食物供应。“自从帝国成立以来,德国的海上利益异乎寻常地增长了。对德国来说,保护这些海上利益已经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。如果这些海上利益遇到阻碍或者受到严重的损害,国家必然首先陷入经济衰退,然后陷入政治衰退。……在战时保护对德国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命脉;保护在遥远国家的德国臣民;或者保护那里的德国贸易利益和代表机构等等——所有这些利益只能依靠德国海军。”年德皇威廉二世说:“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……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……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……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……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,在艘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,是十分不保险的。”保护海外利益需要争夺殖民地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。虽然德国可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对外贸易,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英德合作来确保这些利益,而不是和英国搞海军竞争。英国拥有海军霸权,控制着全球主要的海上交通线和战略据点。只要维持良好的英德关系,德国根本无需担心所谓的海上通道安全的问题。所以威廉二世的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儿子疯了。而且,德国在年对亚洲和非洲(包括德属殖民地)的出口额,只占到德国总出口的7.6%,而对殖民地的投资就更少,因为德国国内工业自己还需要大量的投资。把钱投入到殖民地,远远不如把钱投入到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之中。在俾斯麦执政的时期里,他确实短暂地支持过德国的对外殖民扩张。这主要发生在—年间。期间,德国在非洲陆续占领了多哥、喀麦隆以及西南非和东非的一些殖民地,一跃而成为殖民地大国,其殖民地的面积超过本国疆域的5倍。但是,俾斯麦的这些对外殖民行为持续时间很短,而且相对来说有节制,注意不因此而决定性地恶化和英国的关系。在非洲和南太的殖民扩张中,俾斯麦注意协调和英国的关系,双方是通过协议而不是“硬夺”的方式进行的。到了年,俾斯麦就丧失了对殖民地的兴趣,重新把精力转移到欧洲大陆的事务上来。如果仅仅是出于领土情结或者“威望”的考虑的话,有了—年殖民扩张中打下的基础,德国其实应该已经满足于现有的殖民地了。然而,俾斯麦下台之后的德国领导人继续以此为借口,叫嚣要争夺“阳光下的地盘”,以此作为发展大海军的理由。就如当时美国国务卿海·约翰(JohnMiltonHay)所描述的,“德国想夺取菲律宾、加罗林群岛、萨摩亚群岛,他们想插手我们的市场,并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市场。”“如果德国在欧洲压倒英国并建立它所希望的优势地位,它肯定会在美洲插上一手。”因此,罗斯福认为美国应该帮助英国维持在欧洲的均势。如果英国不能维持在欧洲的均势,“美国就不得不插手重建欧洲的均势”。虽然德国表现得雄心勃勃,其实并没有真的继续拓展多少殖民地,可是与其他国家的矛盾,越来越多。在法国和俄国结盟之后,德国领导人非常紧张,希望与英国搞好关系,并愿意放弃大片的殖民地来得到与英国的结盟。但是,英国人显然觉得德国诚意不足,潜在的威胁更大,也不愿意明确与德国结盟。而威廉二世因为希望与英国结盟,又彻底放弃了沙俄,从而让自己陷入了最不利的战略处境。与英国的大海军竞赛,是英德关系决定性恶化的主要原因。为了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,德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,导致国家财政极为困难,军舰的造价也水涨船高。“当年战争爆发的时候,德国的无畏战舰都泊在港湾里毫无用处;如果德国人把造军舰的钢铁用来铸造重炮和搞机械化运输,那么,他们在陆上战争中就可能稳操胜券。”因此,对于德国的崛起来说,殖民地其实毫无用处;而对于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来说,殖民狂热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。农业社会的主要财富是土地和人口,那时候追逐殖民地和进行殖民地战争还好理解。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,工业现代化、良好的国家治理、国际市场优势等等,已经成为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。因而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,殖民地狂热更多是非理性的,还是基于领土情结、大国“威望”等考虑,而不是从德国现实的安全利益、经济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国家的战略。

作者简介

宋伟,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,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年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,本科、硕士、博士都在北京大学完成,博士期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,7年获得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双博士学位。7年起留校任教,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、副教授。年8月经人才引进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,担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从本科时期起就在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,到目前为止,已经发表专著两部,学术论文五十余篇。

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oerwocar.com/lsyg/155094.html


当前时间: